创新者强·谭蔚泓:靶向人生
建设健康中国,中国就得有自己的药,尤其是性命攸关的抗癌药。中科院院士、湖南大学副校长谭蔚泓30年致力攻克癌细胞。他的梦想是,用精准的药物对抗疾病,专杀癌细胞,造福癌症患者。
在60秒之内,选手只要找到图片对应的数字,就能获胜。这考验的是对数字的转换能力,要快,更要准。
一次次拓展训练,谭蔚泓就是要让团队深刻明白“精准”这两个字的意义。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他们研究抗癌靶向药,就如同要历经千辛万苦找到那一把可以开锁的钥匙。精准抗癌,不准就意味着死亡。2018年,在我国,每一分钟,就有超过5人死于癌症。病人大部分死于化疗后产生的副作用,很重要的原因是药物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破坏了其它细胞。谭蔚泓做的就是寻找一种“聪明”分子,既能杀死癌细胞,又不误伤正常细胞。
中国科学院院士 湖南大学副校长 谭蔚泓:我们可以用核酸适体更灵敏地检测到在我们的血液样本里面有没有癌症的细胞。核酸适体这是一个分子医学里面所需要的非常好的一个探针。
用核酸适体精准地寻找癌细胞,并准确地把药物打到癌细胞上。这样既能缩短病人的治疗周期,还能降低毒副作用。这项研究,让谭蔚泓连续六年入选化学领域“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
中国科学院院士 湖南大学副校长 谭蔚泓:我们现在在把这么一个研究真正推动到医院里面,与医生紧密结合,以病人为对象,来推动核酸适体在临床里面的应用。
谭蔚泓老家在益阳,读完高中,和许多同龄人一样,成为一名知青到乡下务农。命运的转机发生在1977年。那一年,国家恢复高考,谭蔚泓17岁。原本只是给姐姐做陪考的他,考进了湖南师范大学化学系。毕业后,谭蔚泓到中科院读了硕士,又去美国密歇根大学读了博士,成为佛罗里达大学的杰出教授。
中国科学院院士 湖南大学副校长 谭蔚泓:我在美国做得也是算功成名就。但是对于与临床、生物医药你要到中国来做,就能够制备出适应于中国人的检测试剂,适应于中国人吃的药。
1993年,研究国家重大科学前沿问题的香山科学会议进入科学界视野。谭蔚泓敏锐地感知到了中国发展科学的热度,他决定回到祖国,梦想攻克癌症这一世界性难题。
中国科学院院士 湖南大学副校长 谭蔚泓:我当时就写了一封信,给当时的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他接到这封信后就把它转给了在相关领域研究的青年学者,叫白春礼,就是现在中科院院长,他把这封信拿到之后就主动跟我联系,也就建立了我与中科院的联系。
2009年,谭蔚泓回国组建湖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中心,出任湖南大学生物学院创院院长。这一年年底,以“核酸适配体及生物医学应用”为主题的第365次香山科学会议召开。此后,国家各部委给予核酸适体领域研究大力支持。
中国科学院院士 湖南大学副校长 谭蔚泓:1996年我觉得我可以在美国做中国不能做的事,2011年以后,我觉得我可以在中国做美国不能做的事。
2009年6月,谭蔚泓的母亲被确诊白血病,但就在他回国前,母亲过世了。
中国科学院院士 湖南大学副校长 谭蔚泓:对我应该说是有一定的影响,就更加坚定了我自己要在这个领域里面做一个努力的一个决心。
回国十年,他将核酸适体从基础研究推向应用研究,癌细胞在“进化”,药物也要革新,和癌症斗争就像“海边建沙堡”,每一次建好后往往又会推倒重来。谭蔚泓就这样一次次在除旧革新中寻求突破。
中国科学院院士 湖南大学副校长 谭蔚泓:我们在核酸适体里面现在有三个药已经做完了安全评价,已经在做相关的临床实验。
在谭蔚泓实验室的墙上,印有一段英文:Work Hard,Work Smart,Work Together,Be Happy,意思是:勤奋工作,聪明工作,团队合作,做快乐人。在担任湖南大学副校长这些年,他无论多忙,总会花时间与学生们聊天,参加学生答辩。这三百多页纸,是他和学生的谈话记录。他说,既然答应收学生,就得负责,这也是对这项研究的未来负责。
中国科学院院士 湖南大学副校长 谭蔚泓:科学这种东西是需要日积月累,但是谁也没有办法告诉你怎么去产生一个创新的思维,但是创新的思维只会给那些真正辛勤劳作的人。
视频地址:https://www.mgtv.com/b/327911/6738954.html
转载自湖南卫视新闻联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