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简介 学府要闻 媒体聚焦 最美校园 视频校园 就业深造
华科、大连理工、湖大、深大,“云模式”下的联合毕设!

新冠疫情让原定的访问、调研和交流计划戛然而止,华中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湖南大学和深圳大学四所高校的建筑系联合毕设线上交流“云模式”应急开启,湖南大学建筑学院陈翚老师、严湘琦老师带队8名2015级本科生参与其中“云连结”“云深入”“云共享”。师生们在这次挑战中“云成长”,完成了一次特殊的联合毕设。

四所高校“云连结”

由华中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湖南大学和深圳大学四所院校建筑系共同参与的“新四校联合毕设”已进入第四个年头,每年由一个(发起)学校作为执行单位,通过不同地域、不同学校之间的“联与合”,老师们互相借鉴彼此的教学方法,学生也能有一个更大的交流平台。今年由深圳大学主办,以“文化演绎,活力再生”为主旨。

受疫情的影响,今年的联合毕设在云端进行,利用互联网架起各校沟通的桥梁。老师们在“云课堂”分享设计经验,学生们通过“云调研”“云画图”等方式,如期完成了既定目标。参与联合毕设的2015级本科生刘奕辰说:“这次疫情带给我十分难忘的设计体验和合作经历,在四校老师的带领和组长组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克服困难,收获颇丰。”

云模式下带来了诸多创新。以zoom为代表的各种线上教学软件,让网上改图评图成为可能。线上通讯设备的开启,让以往以月为周期的交叉评图变成现在每周数次的常态交流。网络平台上,多场“云讲座”为同学们提供与专家学者直接交流的机会。

命题探讨“云深入”

此次老师们组织的命题涵盖了城市更新、历史建筑保护、城市文化复兴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命题多样且深入,一方面帮助大家系统地梳理大学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也帮助同学们构建专业价值伦理体系。

命题高度的上升,让湖南大学建筑系学子突破以往的“工具思维”,在更高维度思考如何创造城市未来,设计中大胆“留白”,为城市生活留出更多的公共空间、生态绿地。2015级本科生邱士博参与的小组,从深圳的客家文化及“汀渚”意向入手,大胆调整空间形态,创造了一个体验丰富空间多样地客家文化体验圈;2015级本科生刘奕辰的小组通过多次头脑风暴,确定以下沉广场为核心的地块“缝合”场地内部形态,并将设计重点突出在城市文脉层面;2015级本科生徐子牧的小组巧妙化解了红线和规划控制线的形态控制,运用曲线更好地创造了一个市民休闲娱乐体验的“客厅”。

对于这次毕设的大胆尝试,带队老师严湘琦说:“我们鼓励同学们放开思维,去寻找在城市更新这一语境下城市未来发展的可能性。”2015级本科生任雨潇说:“大家来自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教育背景,形成的设计思维是各有侧重的,这次联合毕设让我有了更多思考,看到了更多可能性。”

教学资源“云共享”

一个多月的线上合作,使得学校之间的分享成为常态。四校各自的网上课程对合作院校的同学们开放,并欢迎大家留言交流。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联合指导,学生可在评图过程中和所有老师直接交换意见,在不同的指导意见中完善设计思路。

组内同学之间,大家探讨课程、讲座、优秀案例、点评意见等,大大增加了组内沟通的频率。2015级本科生徐子牧说:“隔三差五地开三四个小时的线上会议是常态,我们也经常当上‘主播’在线为组员直播建模过程。”有时不同学校的学生各有所长,选择的设计软件也不尽相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同学们利用小组讨论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将团队优势发挥到极致。

以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范悦院长为核心的教师团队对所有作品进行了点评和探讨,四校师生一起碰撞思想的火花。同学们表示,每一次汇报都让自己犹如海绵一般源源不断地汲取新的灵感。

学生收获“云成长”

这次特殊的联合毕设,没有打消同学们的积极性,反而激发了大家的学习潜能。高频次、多成员反复探讨设计方案,也让同学们学会求同存异,协同发展。

陈翚老师

严湘琦老师

湖南大学负责带队的两位老师看到了大家的成长,“我们学院的几位学生逐渐适应了这种团队线上合作的模式,在制约中寻找突破,突破现实条件加强合作,突破基地条件确定立意。他们的合作越来越顺畅,构思越来越合理,同时也越来越有人文关怀。”

湖南大学参与此次毕设的同学们收获良多。王乐彤同学说:“借助在线合作的机会,我们小组进行了长达一个月的交叉分组城市设计,不仅有组内的讨论和推进,还有各个学校的交流指导,真的学到很多。”邓紫岚同学说:“由于疫情影响,初期我们隔两天就会在网上开会交流自己的设计成果,后期我们由一位同学主笔画图并共享屏幕,大家一起‘云画图’,很特别又有趣的体验。”司玲同学说:“经过一个多月的不间断讨论和大小汇报,可以感受出各个学校的关注重点和设计思维都有某种风格上的差异。第一次迫切想要面对面地计划方案!”